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春風秋雨

這是一部我小學時看的電影吧,本來是想到有人厭惡自己的出生,正好想到的例子。說著說著就想到裡面有白人外表,可是是由黑人母親養育大女孩的故事。可是劇情都不記得了。偶爾的機會在網絡上找到,又看了一遍,滿足下好奇心。這是我的習慣,同一件事情,不同時間看還會是原來的想法嗎?同一個人,為何初次印象和後來差那麼多?遊覽的地方,那些同一個廚子作的山珍海味,不同時間,感受不同所在多有。我們可以說是自己變了,還是更多真相被發掘出來,影響看法?

這也是時間巨河給人們的考驗,看起來有些人是要拜早死之賜,尤其那些被社會樹立標桿典範的青年,烈士。許多晚節不保的人是要恨自己還是別的人,別的事啊。就像許多中國人尊敬的孫中山先生,如果那時日本人答應他的那些賣國條件,他掌了權,後世會怎麼說啊,這些比他性好漁色的事嚴重多了。景仰的工作Jobs先生,萬一想不出新的點子,沒有G5的機子出來,會不會喪失地位?或者是別的智能手機把--愛--的系列打倒?古代的周公王莽最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其實為人是不必太計較這些別人的評價,自己心安理得而已,那些衍生的自以為是,理所當然把無益於國計民生的行為歸為別人不懂,歷史會還公道的。。。等等說法也是所在多有。

看一部幾乎遺忘的電影是蠻有意思的。這幾年再看。。。單車失竊記。。就是有趣的經驗。這次有機會重看--春風秋雨Imitaion of Life,頗為感動。雖然是那麼簡單的故事,靜下心細細咀嚼出許多風味。

首先,是那股1950年代的韻味,如衣著,擺設,講話態度等。男男女女都是梳妝整齊,隨時隨地都乾乾淨淨的。劇情也是包含好多戲劇的基本要素。一位寡婦帶著小孩偶然認識另一位更困苦的母女,怪的是黑人媽媽的女兒外表是白人,在那個種族歧視是理所當然的50年代,使得黑女孩無法適應,全劇就繞著這個問題走。加上上進的單親演員媽媽的遭遇,在演劇界那麼多潛規則下能夠出頭。可是也是因為自己的向上心,在情路上搖擺,在母親職責下缺了席。還好女兒暗戀母親情人事情簡短,缺乏父母愛是癥結。

最終,近乎完美的黑人媽媽過世,就是那個教堂的黑人唱的靈歌,使我永遠記得。然後叛逆的女兒伏棺痛哭。故事就如此結束。留給我們無限的哀愁。

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禁忌,要靠無數有心人和時間來改變,一種是革命式的,一下想要成功,結果鬧得民生塗炭的例子一堆。如果一點點的,又讓人不耐煩。其實,只要人民能安居樂業,一些造反的事就少些。可是世界的人又不可能都那樣幸福。多少怎麼算是少多?什麼標準?有時,一件事,幾個人的不幸就可以改變世局。被屠殺上萬的人也許還沒有人注意,被知道,可是也沒有什麼影響力。

這部電影,真的很早就想提出一些美國因為黑白問題,造成社會的不和。還有單親媽媽的情愛和事業瓶頸。有趣的那幕是她偽裝一個大腕介紹的去求職過程,可知什麼是說謊,什麼是靈活。另一方面裡面人人抽煙,和目前煙是害人的觀念也差許多。時代在變,我們真的需要與時俱進啊!

附記 , 剛才查了下,原型是1933年的小說,1934年有部黑白電影,1959年再改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