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了個話劇,就是一個結論。。。。演員不錯,編導太離譜。佈景服裝可看,工作人員真辛苦。
劇團是移民多的城市喜歡有的社團活動。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嘛。話劇是簡單明白的形式,不過可不容易演得好,在洛杉磯30年,以前工作忙碌,沒有太多興趣,如今將近退休了,這10年也就觀賞過不少,幾乎沒有很稱心如意的。裏面也跨越了兩岸三地的範圍,由有名的大腕執導或演出的,到當地業餘的都有。覺得還不如看看電影,電視劇。不過能夠看到真實的演員,親口發出的對白,這是話劇的特點。另外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潛規則是我們這個年齡層,由台灣來的移民,把這些活動當成一個社交見面場合,可以遇到許多認識的人。劇團的成員會邀約朋友來捧場,交叉關係是不少的。近來大陸移民增加,許多劇團工作人員是這些新血,大家一道高高興興的共襄盛舉。
說到劇情本身,是讓許多人失望,當然,批評容易,實際寫的人,不知道為什麼割捨不了這個創作的大夢,硬是要加入創作。本來,話劇如果用別的劇本,還能演出盪氣迴腸的氣氛,所有工作人員就應該值得嘉許。寫劇本的只以為他想的為樂,毫不在意觀眾怎麼看,怎麼想,劇情的連續起伏有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不怎麼考慮,只以為加入一些流行的東西,如超現實夢幻的場景對話,拿一些流行事件,行為,詞彙來趕時髦,可是沒有讓人看出意義何在,冗長無聊就不好了。
故事大概是以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為主幹,發展到一個現代劇團要演出這個故事,然後就牽扯到一些男女愛恨,愛人的不被愛,互相愛的又不能被社會接受。演梁祝的兩位發展一套時髦的同性戀。還好都是女的,不是斷背山,大家勉強勉強看。裏面說的愛啊情的,應該是那些20郎當歲人常掛在口上的,放到將近中年人的身上,怎麼樣都怪怪的。其中有兩組梁祝,以古今對照來反映情的持久不謝,尤其最後在墳前共死的那段,還算得上有些構想。一段現代舞以白色螢光表達生死離別也還好!其他發展出的由紈袴大少馬文才挾持金錢買通一切的行為,用無釐頭的跟班小女生,打諢發笑,其他戲裏面工作人員的抵抗不了銀彈攻勢。最無聊的是一段酒家裏面的戲,諂媚拍馬的酒店大班表演得倒是不錯,不過,這幕實在是狗尾續貂呢。
劇裏面許多梁祝有名的段子,幾乎沒有改變的演出,郎中看病,草橋結拜,18相送,訪英台,兩位飾演的主角都有功夫,隨著黃梅調的身段非常動人。所以我以為老劇本,如果表演得好,還是吸引人。故事新是可以加分,假如弄到個畫虎類犬時,反而不妙。也就是這個劇本當初成型時應該多幾個人看看,大家同意才繼續,不知道這個方圓劇坊有沒有這個機制,我看是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最後那幕愛戀雙方以死殉情,對照古時真的梁祝生不同枕,死則同穴的悲催,還有些意思。
演員們都不錯,是這個劇坊最大的資產,甚至那位反串梁山伯的戲裏面的,編劇,為了表示對祝英台的漂亮女孩的愛意,各種大動作使得我們對她們的愛意沒有什麼感受。反而有點突兀,當然是編劇的責任。整體燈光,服裝,道具也都頭頭是道,乾冰用的也好,所以瑕不掩瑜。
記得50年前台灣瘋狂這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時,我也親逢其會,裏面每一首調子都朗朗上口。反串梁山伯的凌波更是許多人的偶像。後來聽說大陸那首梁祝交響曲非常流行,聽了也非常喜歡,原來這梁祝是兩岸都喜歡的故事。甚至有人說那時候李瀚祥導演就是由那時大陸的梁祝,得到他拍香港電影梁祝的靈感,往事如煙啊。
如今這部號稱中國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還是非常好的愛情題材,不過,新的詮釋沒有讓觀眾喜歡,喜歡的還是那些經典畫面,如果嘔心瀝血寫出這劇本的人怎麼不需要多想想為什麼呢?也許還是有人讚賞,不過我旁邊的有人打瞌睡,有人提早離席不是假的哦,劇場有八成滿,怎麼多的人捧場,劇坊應該更精益求精的。我猜這次花費一定不低,有這麼多熱心捐輸的如果有更好的劇本對話,一定更圓滿的。對了,朋友們後來都說怎麼只有兩世,不是三世。我想,就是打個比方,說他們的愛情故事是永遠在紅塵人生裏面循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