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電影 觀後感
這部影片是看到報導莫克爾檢討她執政的16年期間,應付歐美認為的狂人普京時提到她最近看這部網飛電影,內容是二戰前夕英國首相張伯倫對希特勒的讓步,及簽署和平協議後不到一年,還是爆發二戰。她由劇中得到某種相似感。電影把張伯倫描述成一位實用主義,能夠延緩戰爭就竭盡所能。確實,如果因為德國要求兼併一部分捷克土地,於英國是無足輕重,因此而開戰顯然不是智者所為。
當我打開看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很難一氣呵成的看完,我仔細的思考原因,原來是看到那位年輕人和一些德國軍官想要刺殺希特勒,那是1938年呢,難以置信外知道他們一定失敗,心軟的我就不忍猝睹吧。原因知道啦就理性的想,就是電影嘛,死的也不是真的。記得看過一部片子說反對納粹的幾位年輕人到處發傳單被捕後慘遭斷頭台刑罰,使得我憂傷好久,似乎是那部無釐頭說一位納粹少年隊員的經歷的電影。
好了,找到原因,心情回復後繼續把電影看完,這也是網絡蠻好的特點,不必一路看到底。還好,後來的發展沒有想像中的殘忍。劇情就不洩漏太多,滿曲折離奇,也知道許多人意識型態可能一夕改變。
劇情是描述1932年兩位年輕男士和一位女士在劍橋大學同學,兩位是德國留學生。一起渡過年少輕狂的青春期,鏡頭一下就跳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1938年,倫敦處處備載,其中英國青年在政府幫張伯倫工作,面對希特勒收回捷克德裔區要求,德國威脅不答應就動武。他的工作繁忙連妻子幼子都不能夠好好照顧。德國留學生男士也在政府工作,不過顯然是異議份子,和一些軍官籌劃政變。他們找到一些希特勒想稱霸世界的會議紀錄,想交給英國,制止他們簽訂合約。
中間描述張伯倫設法避免戰爭,自己求和不受理後還請墨索里利幫忙斡旋,峰迴路轉的接到希特勒邀請去慕尼黑談判。那位德國異議份子向英國MI6,就是軍情六處,電影007的所屬單位,提出要他同學陪張伯倫一道來德國,如此,他可以把重要情報提供給他。
如此,真實歷史談判加上虛構兩位不同國的同學展開劇力萬鈞的情節,也讓那位德國女同學出現了,非常使人唏噓。這裡就不多敘述。
終於張伯倫就是知道希特勒的狼子野心,還是一樣的簽約,除了犧牲捷克外還和希特勒簽了英德和平協議,得意的飛回倫敦,演說他自己都可能不相信的讓子孫不再為戰爭犧牲的聲明,大家都知道,再過11個月,二戰就開始,德國入侵波蘭。
我看了很佩服張伯倫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我想莫克爾也是反映到她和現代惡魔普京的許多交涉是以蒼生為重。而且普京在許多人評價中,他是位不極端及理性的人。不過隨便一搜真實的張伯倫,許多史學家以為電影不合實情,雖然談判等事件是接近歷史,不過張伯倫似乎個人品質沒有那麼優質。虛構的三位同學其實也有類似原型人物。那份希特勒稱霸世界文件確實有,而且在紐倫堡大審是納粹們定罪的證據。使得我想去田中奏摺,裡面一定也有許多故事,不過、許多國家民族激烈份子,不老是要恢復民族榮光為己任?世界稱霸絕對不是好事,民主自由的美國稱霸久了不也是讓世界更亂?
最近對於這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歷史讀了許多,裡面西方強權的無視弱小,自己的你虞我詐,而且拉幫結伙的,你打我的盟友,我就回擊。和目前北約思維非常想像。本來就是歐洲列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特質,不過外表披著公平正義的皮。二戰後美國接受這種思維形成北約,蘇聯成立華沙,各人在自己領域裡面稱霸。顯然資本主義對經濟繁榮勝過共產,兩強對峙後到蘇聯解體,美國獨大。獨大後以為可以改變全世界,慘烈的20年間做著錯誤示範,罔顧落後國家,發展自己,享受沒有節制的生活。加上民主體制的無效率,那些專制的政體卻厚植國力,眼看就要並駕齊驅。
對比今天的局勢,話語權大部分在歐美,把俄羅斯中國等歸類為非正義國家,卻忽略了許多飽受民主國家欺凌的第三世界國家,非洲,南亞,中南美,他們也不是贊成俄國侵略,可是覺得各種原因沒有處理好導致,歐美刻意將這些國力日強的領導列為和歷史上希特勒差不多的狂人,最大不同大概是現在他們都擁有核子彈,讓人不願意正面對決,變成代理人戰爭。加上經濟問題上的錯綜複雜,牽一髮動全身,世界難以分割。
如果由歷史開始看,一戰後那些戰敗國悲慘的被瓜分,美國威爾森提倡的各項原則難以達到,英法搶得奧匈帝國及德國的土地賠償及殖民地。顯然民不聊生的德國因此產生譁眾取寵希特勒這怪物。這種原則繼續不斷,也就是所謂弱肉強食,最聰明的最會耍手段的得勝。
想想二戰後的一些戰爭大概都是一方有核武一方沒有的國家開戰,越戰讓核武大國無法達成保護自己盟邦,韓戰也沒有屈服對方,中東阿富汗北非的使得當地人民生民塗炭,政治動盪,唯一有成就的是北約裂解南斯拉夫,已經變成很小的塞爾維亞還要分出一家科索沃,迄今沒有解決。解裂蘇聯後的共和國們也是紛爭不斷,讓曾經的老大俄羅斯灰頭土臉,經濟衰退,靠著能源慢慢復甦時又因為國家安全考量陷入困境,成為窮的核武大國。歐美繪聲繪影的說普京想稱霸世界,許多學者倒分析他是個務實的中間派,比起俄國激進派理性多了,至於歐美執著於把世界國家都改成他的民主自由方式,如同共產國際要世界無產階級大革命一樣的不見成效,光是看宗教上的紛爭就是沒完沒了的遺害人類。
好啦,言歸正傳,這部以歷史重大事件,夾雜著虛構的英德同學間的恩怨情仇。尤其當初好友因為祖國如何復興,看法不同爭論絕交,後來歧視事情發生在自己心愛人上因此認定非消滅魔頭不足解救德國的戲劇過程,使我覺得似乎戲劇了些,難道,放在今天,有沒有哪一個俄國人因為預見狼子野心,犧牲自己,讓自己祖國不要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呢?這種文宣,雖然以公認魔頭希特勒為例,我還是懷疑有加。應該有其他角度。至於當初張伯倫及莫克爾是不是衷心能夠不計毀譽,能延遲戰爭就延遲戰爭呢,可能要看後來結果,也不是我們短短3,40年可以看透的。電影還是不錯的。應該說原來的小說就好看。有空有興趣也可以一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