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貫耳的這齣戲終於要到洛杉磯來公演了。我並沒有什麽意願早早定票期待著去觀賞號稱在北京,新加坡謝幕數十分鐘的盛況的話劇。首先是我很少看話劇,總覺得在那一個小小的舞臺很難有感動人的作品。歌劇是最近看過一些,有歌有舞的熱鬧非凡,若是話劇,光是對話就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能吸引大家吧。
第二是票價不菲,如果是爆滿了我就不會去,反正僑胞們已經給了這個劇團支持,原來也是號稱老早就賣完低價票了,花1,2百元去就更是意態闌珊的!結果是因為前一天友人說還有許多68元的票,對於這些文化運動,尤其是把我們眷村的故事記錄傳播下來的努力,當然是會支持。一口氣訂了4張就去了。
第三是知道這部話劇是基於電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雖然許多人好喜歡,包括一些大陸的朋友,我則以為是平平之作,後來的拖啊,延啊的商業的考量太多。劇中的情節只和我的記憶百分之3,40合。我是肯定有人記錄下這一段特殊的歷史,而且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可是也有我的看法啦。
所以,週五晚就懷著期待的心情去帕薩迪納的市民會堂觀賞了。自然的在那裡見到了許多的認識的人,尤其是那位飛將軍葛大哥他忙著帶4個孫字輩的,好久沒有參加外面的活動,他家可是幾乎全是空軍。非常的高興。也遇見了大學同學,嘉義陸軍眷村的,他們那股鄉情來看是不意外。還有好多舊識。座位大約有8成滿吧,幔幕終於升起,靜心的觀賞享受這段刻印在我的腦海,流在我的血液中的故事吧。
上半場是有點失望,許多無厘頭的東西,對於我這種略嚴肅的人就是減分了。這種黑色幽默好像是一股流行。來個超現實的寫照,如安排那位鹿奶奶的遊走,一位話都沒人懂的杜怪還是紀怪,荒謬的諷刺那段日子嗎?還有對所謂的白色恐怖的描述,抓匪牒,收傳單,猜隱喻的做法誇大而失真吧,至少和我身邊一道成長的不同。這種把某種黯淡氣氛時代給一個帽子戴,使我們真正經歷過的人,不能認同。不過只是戲劇吧,也不必較真,然而,故事是沒有什麽吸引人,雖然有那幕用10塊錢買了副棺木的感人故事,整個劇情平淡,特別是真的,全是“光陰的故事”翻版!
下半部有一些張力,可是又都是頗負面的!戲劇是不一定要正面,可是對於有那個背景的人,感受不對就是造成負面評價的因素吧!首先是嫁到眷村的人哭天喊地的怪那些男人!這種事是夫婦不合,沒修養的一方常有的低下反射!我是北部大都會的眷村子弟,所以居然產生一種南北有別的想法!因為,隨便問一下同樣背景的,那些事是少到不能再少的事!怎麼會和很多相同經歷的南部朋友差別很大呢?這也是整個戲劇的著重點,敘說少有的事,增加戲劇感!
劇中好像對國民黨是非常的諷刺,村中不是出太保就是賣笑的,還有就是功課好,可以出國念博士,然而小時候偷看洗澡,長大沒良心。。。。有抱負的女人,不幸嫁了個沒出息的軍人,那些軍人還是永遠的憧憬戴笠的復活。其實這些安排,我也沒有權去反對,要不,我們自己寫一部?有這才華和功夫啊?希望有這種人,拭目以待!
最差的是劇中更加入了許多那時候表面是絕看不出的事,可是現在變成了顯學的同性戀,婚外情可是,有必要如此去詮釋那些現像嗎?照顧罹難弟兄家屬是對的,好的傳統!遺孀改嫁與否是當事人的意願。結果是弄了個同性戀的不能飛的飛官,和有婦之夫的曖昧,這些,都是以現代的眼光,想當然爾的放在劇本里!何必呢?那位嫁了民進黨的姐妹的故事也是少有,刻意而加上來的!好像編劇不如此,故事就跨蓋不了台灣的一切似的,所以整個戲就有點大而不當。稀裡嘩啦,怪裡怪氣了!
最後的3幕探親戲都還好,加了個哀悼弟兄墓的,好像只爲了說。。人要過得快活,不要被憂愁打敗。。。一樣。。。哎,真是畫蛇添足啊!
也許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的原因。愛之深,責之切嗎?還是咱們有點嫉妒別人的成就?理論上是評論盡量的保持中立的立場。可是,我也有我的感情,我的背景!總覺得那個時代當然也和任何時代一樣,有各種的怪現象!如同雷玉其司令的事以前,甚至是現代,未來都會是層出不窮的,揭露的力道大小罷了。我們要如何的看我們的那段成長過程?
這種詮釋權不應該是一部份人才能擁有的!化作戲劇的形式後,影響,傳播的力量都是倍數的效果。可是轉念一想,那些軍閥時代,被我們損的也是夠多的了,那個時代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嗎?若是腐敗壓制,怎麼會出了那麼多不同的思想,到底是什麽的一個時代呢?
如今,我們那一段成長時代,大多數是真的匪牒被整,怎麼就成了處處冤獄,動輒得咎的沒有公理的時代?年輕人是要受什麼樣的教育啊?我們是沒話講,社會的風潮也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回到寶島一村本身,他是有他的好的,幽默的一面,也有我非常的不喜歡的一面,和我同去的,可能是相同的背景緣故,看法也差不多。舞台劇還是講一個故事,是不是比別的媒體更容易深入人心?希望有人能解其惑。好讓大家知道如何去欣賞。我們都同意,用這麼一個小小的舞臺,講這麼長,這麼多元的故事是很難的,光是人變老了,若是同一個人,有時就會有錯亂的感覺。那些刻意安排的故事,如老趙會在兒子滿月時寫那麼一封文情並茂,可以拿去做典範的信就和大陸汶川地震一堆製造出的感人事差不多了。內容是好,文人自己的想像,硬是塞給小人物口中來加強效果就是見仁見智了。
我們僑居在外,號稱外省第二代的總是自覺有這個義務去捧自己歷史的場,如果是軍人子弟更是有莫大的責任感,使得先人前輩的艱辛困苦,帶來我們的享福受惠有所記錄!在這種心情下去觀賞,結果是大部份說故事的方法內容很不同意,當然就想要討論這原因和看看大家的想法。網絡是一個機會。我們幾個自己聊時是以為大陸人對台灣的什麽東西都有好奇和好感,台灣的其他人也對這戲劇的形態有好感嗎?這可能就是代溝,想到自己可能是舉世絕決的那群人,哎,好五味雜陳啊!
可能眷村內的人8,9成不會喜歡這劇,在外面的人卻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感動,憐憫,驚奇,加上一段段偶爾有的幽默,傷感,可能有7,8成的人會喜歡。這種現象也是芸芸世間沒法的事,期望有更合意的故事在舞臺上,在各種戲劇中發表。
戲劇歸戲劇,我覺得最好的方法還是一個評分制度,可以使沒有時間,以及很有時間的人參考。我自己是打一個65分的分數,您呢?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